3月27日,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,1—2月份,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9.30万亿元,同比下降1.3%;实现利润总额8872.1亿元,同比下降22.9%。
3月27日,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,1—2月份,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9.30万亿元,同比下降1.3%;实现利润总额8872.1亿元,同比下降22.9%。
其中,1—2月份,制造业实现利润总额5837.8亿元,下降32.6%。
来源:国家统计局
1—2月份,在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,10个行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,1个行业减亏,28个行业下降,2个行业由盈转亏。主要行业利润情况如下:电力、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53.1%,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41.5%,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0.2%,专用设备制造业下降8.9%,纺织业下降37.1%,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下降39.2%,汽车制造业下降41.7%,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下降56.6%,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下降57.2%,计算机、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下降77.1%,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、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均由盈利转为亏损。
国家统计局工业司统计师孙晓分析,1—2月份,受量价等多因素影响,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22.9%。一是从收入看,尽管工业生产有所回升,但市场需求尚未完全恢复,企业营业收入同比下降1.3%,降幅较上年12月份扩大1.0个百分点;二是从成本看,营收降幅大于成本降幅,导致企业毛利下降,下拉工业利润18.6个百分点;三是从价格看,PPI受同期基数较高影响,1—2月份同比下降1.1%,降幅较上年12月份有所扩大,对企业盈利形成较大压力。受上述因素影响,原材料和装备制造业利润降幅较大,分别下拉工业利润15.7、6.5个百分点。
值得一提的是,新动能行业利润较快增长。1—2月份,电气机械行业受动力电池、光伏设备等产品带动,利润同比增长41.5%,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;铁路船舶航空航天运输设备行业受海洋工程装备、电动自行车制造等带动,利润同比增长64.8%。
下阶段,随着生产生活秩序恢复正常,市场需求逐步恢复,产销衔接水平提高,基数效应影响减弱,工业企业利润有望逐步回升。
这一现状和趋势在国家统计局于3月15日发布的2023年1-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生产主要数据也得以印证:1—2月份,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.4%,增速较上年12月份加快1.1个百分点,结束了自上年4季度以来的逐月回落态势。从三大门类看,制造业增长2.1%。
1—2月份,多数行业和产品回升。在工业41个大类行业中,22个行业增加值实现增长,增长面达53.7%;28个行业增加值增速较上年12月份加快或降幅收窄,占68.3%。在统计的62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,364种产品产量增速较上年12月份加快或降幅收窄,占58.7%。
来源:国家统计局
数据显示,1—2月份,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.8%,较上年12月份加快1.3个百分点,对全部规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2.2%。新产品延续快速增长态势,1—2月份,风力发电机组、充电桩、光伏电池等新能源产品产量分别增长103.5%、66.7%、40.8%,太阳能工业用超白玻璃、多晶硅、单晶硅等新材料产品产量分别增长103.8%、86.3%、44.7%。
但也要看到,1-2月,工业机器人产量约6.2万套,同比下降19.2%。如国家统计局工业司首席统计师王新所言,虽然1—2月份工业生产企稳回升,但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,需求收缩、供给冲击、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依然存在,工业经济回升的基础尚不牢固,实现工业经济运行整体好转仍需付出艰苦努力。
高工机器人判断,2023年一季度,中国机器人行业仍处在黎明前的复苏阵痛期,而我国已经连续9年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消费国家,机器替人是制造业未来的趋势,2023年,新能源行业延续扩张态势,新能源汽车、锂电、光伏等领域对于工业机器人的需求仍将持续提升。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等17部门印发的《“机器人+”应用行动实施方案》,到2025年,制造业机器人密度将较2020年实现翻番。